在很多年輕的媽媽身上,不難看到這種現象:懂賞識教育,知道孩子需要鼓勵,然而當看到孩子拖拉、磨蹭、反抗等不符合自己預期的行為,總是怒火中燒,忍不住大吼一番。之後心生愧疚,然而下一次依然如此。在暴怒和內疚感的反覆交替中,媽媽們精疲力竭。
學習了很多教育方法,卻還是沒辦法成為一個親和慈愛的母親。那麼除了方法,在親子教育中,我們缺少的到底是什麼呢?
《母愛的羈絆》這本書告訴我們:把自己和孩子,尤其是女兒,當成獨立的、完整的個體來對待,正是我們所缺乏的母愛方式。
心理學家弗洛姆說:我們可以在母愛中發現自戀的因素。因為母親一直把孩子視為自身的一部分,所以她對孩子的愛和痴迷可能是對自戀的一種滿足。
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,有自戀傾向的母親,會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,而並不是獨立的個體,這必然會帶來親子關係中的種種矛盾。
《母愛的羈絆》這本書,正是對自戀型母親的全面解讀。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母親,所面臨的種種困惑,以及在親子關係、特別是母女關係中,自戀媽媽給孩子帶來的種種傷害。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如何逃脫母親負面情感的掌控,打破代代相傳的魔咒,成為完整的自己,並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本書作者卡瑞爾·麥克布萊德,是美國註冊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,已有28年的心理諮詢實踐經驗,是治療家庭問題方面的專家。近十幾年裡,麥克布萊德博士主要從事有關自戀家長對孩子影響的研究,已經成功解決了許多此類問題。
同時,作者自己的媽媽就是位自戀者,書中涵蓋了作者自身的掙扎經歷,以及多年來和成百上千位受折磨女兒的訪談。寫這本書時,作者的媽媽剛開始有過疑慮,但最終選擇了支持,這也使本書更添可信度。
接下來,我將從以下三個部分,來為你解讀這本書的主要內容:
第一,什麼是母性自戀;
第二,母性自戀的影響;
第三,如何治癒母性自戀的傷害。一 母性自戀,自我為中心的魔咒也許你有這樣的經歷:當你委屈地告訴媽媽自己的遭遇和傷心,想要一個擁抱,得到的卻是嗤之以鼻的指責和說教。當你精心打扮,歡呼雀躍地向媽媽展示自己的美好,卻得到一句惱怒:穿成這樣,別人怎麼看你!
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你,並過分在意別人的想法,這正是自戀型特質之一。
作者卡瑞爾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臨床工作,發現這些讓人抓狂的行為,其根源是一種叫作「自戀」的心理問題——確切地說,是母性自戀。
作者發現,如果一位媽媽生了女兒,那麼她會把女兒看成自己的延續,就像自己的「複印件」一樣。對自己的兒子,則很少有這樣的心理。
自然而然,那些有自戀特質的媽媽,因為自己極度缺乏情感上的呵護,並且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,所以她們沒有辦法,做到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女兒,提供情感上的支持。
那麼,怎麼能判斷一個人是否自戀呢?作者告訴我們,通過觀察一個人在生活中的表現,就可以作出基本的判斷。
自戀的媽媽通常覺得自己獨一無二,並且無比重要。
她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最好的,常常誇大自己的成就、才能和專長,使自己顯得高人一等。同時覺得自己只能被高端人士理解,也只應和這樣的人在一起。
外出就餐時,我們會發現,有些女士對待服務員就像對待奴才一樣,這就是典型的自戀特質。如果她有臨時的需求,比如要換一道菜,也覺得服務員應該隨叫隨到,自動遵照他的想法去做,至於服務員有沒有空,其他客人是不是在排隊,都是不存在的問題,所有人都應該優先解決她的需求,她認為自己享有特權。
自戀的媽媽還會專註於那些關於成功、權力、才華、美貌和理想愛情的幻想,同時很享受別人誇張的肯定和崇拜。
就像書中的例子:瑪麗的媽媽經常談論她自認為重要的客戶們,怎樣依賴她,如何誇讚她,還覺得自己會馬上被電影的攝製組看上,走上人生巔峰。同時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,都必須得到你虔誠的讚美、感激和恭維。
此外,自戀的媽媽缺少同情心,並且習慣剝削利用他人。
她不願了解或認同別人的感覺和需要。比如對你說的任何事情,她總是不停地糾正你、批評你,或者鄙視你。和她交往的人,都是能幫她達成目標的人,一旦你對她來說沒用,便不會再理你了。
最後,自戀的媽媽傲慢、目中無人,並且嫉妒成性。
她覺得自己沒有朋友,是因為別人都嫉妒她,當然他們也自視甚高。比如:傑基的媽媽只允許她結交富裕家庭的小孩,因為她覺得大多數人都配不上她優秀的孩子們。
以上特徵,就是自戀型的媽媽慣常的表現。作者認為,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一些自戀的特質,但如果一位母親表現出的自戀特質越多,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多。
只有當一個母親,自己擁有自信、自愛和自我認識時,才有可能和自己的女兒之間保持平衡的關係,並幫女兒培養這些品質。
好的母親能在寬嚴之間維持適當的平衡。生活在中間地帶的女孩,會發現她的才華、激情不斷成長,她的情感得到認可,受到尊敬。
然而多數自戀母親,忠實於代代相傳的,扭曲的愛的方式,她們要麼過度履行自己的職責,試圖影響、控制女兒生活的方方面面,作者稱她們為事必躬親型母親;要麼履行得不夠,不給女兒提供足夠的指導、情緒支持以及情感共鳴,作者稱為心不在焉型母親。這兩種母親都沒有能力發展健康的母女關係。
誠如作者所說:我相信幾乎所有的母親都對女兒懷有良好的意願。不幸的是,有些母親無法把這些意願,轉變為體貼的支持,幫助女兒應對生活。即便心懷好意的母親也有可能做錯事,不經意間傷害到一個無辜的孩子。
對成長在非健康母女關係中的女孩來說,要想建立健康的戀愛關係,做出滿意的職業選擇,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位優秀、慈愛的母親,必須先跨越一系列痛苦的障礙。這些女孩們到底會承受什麼樣的痛苦呢?二 心靈創傷,缺乏認可的後遺症自戀母親的女兒,打出生起便在吸收這樣的觀念:「我有價值,是因為我做了什麼,而不是因為我是怎樣的人」。長大後,這一強有力的信條會讓我們做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:高成就動機型和自我破壞型。
如果你是高成就動機型女兒,你會無法喜愛自己的本性,而是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相應的成就上,以此來向母親和世界證明自己有多優秀。
也許你會說,這不是人人羨慕的女強人嗎?但作者告訴我們,這樣的女人,只是徒有女強人的外表,內心卻並不因自己的多產和成就而感到滿意,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做得還不夠好。
作者卡瑞爾自己便曾是這種類型,她不斷地爭取更多——又一個學位、又一個商業創意、又一個重點工程,但即便這樣做,她還是覺得若有所失。
在生活中,高成就動機型女兒不會照顧自己。她們往往瘋狂地工作,像染上鴉片一樣成癮,並且停不下來。
不可避免,她們的身體會出現健康問題,怠慢自己,怠慢親近的人。
拚命工作的源頭,在於她們無法肯定自己的成就。她們害怕給自己肯定,如果偶爾為之,便會覺得自己驕傲自大。她們相信自己之所以成功,並非源於自身的能力,只是運氣好而已。
此外,她們過分依賴他人的認可。由於在早年生活中得不到認可,又沒有自我內部認可的能力,於是會以努力奮鬥,來獲得他人的讚賞,而為了持續性的得到讚賞,她們只能不斷超越。
高成就動機型女兒還有一個雙胞胎姐妹,叫自我破壞型女兒。
之所以說她們是雙胞胎,是因為她們的心理和情感問題是一樣的,即得不到媽媽的肯定和認可。只是她們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,形成了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。那麼她們到底哪裡不一樣呢?讓我們一起來看看。
不同於高成就動機型女兒用工作來麻痹自己,自我破壞型女兒,是用各種成癮物來麻痹自己。她會用酒精、藥物等東西來麻痹自己,應對自己的不快、悲傷和空虛感。然而這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,只會反過來強化自己一文不值的感覺,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。
另外,自我破壞型女兒也會不斷地依賴他人。作者認為,如果孩子無法依賴自己的母親,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尋找替代家長。為了得到被照顧的感覺和安全感,她們會試著讓朋友、親戚、愛人、夥伴,甚至是社會來照顧他們。比如,用不合適的戀愛關係來填補情感的空白。
對自我破壞型女兒來說,如果媽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,那她也會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,而且很無能。她會內化這些消極觀念,選擇把憤怒發泄在自己身上,破壞自己的努力。以這種方式對媽媽說:「看到了吧?事實證明我沒法成為你想讓我成為的那種人!」
以上是本書的第二部分內容,現在你已經理解了母性自戀怎樣影響女兒成年後的生活。接下來讓我們踏上恢復健康之旅。三 找回自我,成為完整的自己作者用「毒刺」來形容母性自戀帶來的母女關係問題。那麼如何拔出這些毒刺,修復親子間的傷痕呢?作者給我們的方法分為五步。
第一步:接受自己內在的感受,允許自己充分體驗悲傷。
母親經常被視作愛、安慰和同情的最可靠來源,而如果你的母親沒有給你這些東西,你很可能不願意麵對自己的實際感受。因為自戀媽媽的女兒,從小便被要求壓抑自己的情感。
現在你必須承認:媽媽是個自戀的人,沒有給你所需要的愛。接受這個現實的過程中,你也許會以傷心、生氣甚至憤怒。
對這些情緒,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,讓縱情地哭泣、大叫、打枕頭,或者其他可以釋放情緒的舉動。此外還可以隨時以日記的形式來記錄。
第二步:在心理上,從母親身邊獨立出來。擺脫以母親為中心的狀態,是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、發展自己個性的唯一方法。
我們需要弄明白,你的媽媽,是怎樣把自己的感情,投射到你身上的。這聽起來有點拗口,簡單來說,就是當媽媽因為自己情緒失控,發火的時候,你要知道,自己沒錯。當媽媽對你惡意地指責和貶低時,要堅守住自己最初的想法,並且不去反擊。
不可避免,你心裡還是會有一些負面觀念蹦出來。當腦海中出現類似「我做的還不夠好」「我真沒用」這樣的觀念時,你要作出反駁,告訴自己,這不是真的。
第三步:建立真實的自我意識。這一步的核心是丟掉那個媽媽希望你成為的人,找到內心深處真實的自己。
作者認為,你可以客觀地去回顧,以往被自己忽略掉的優點,比如「我聰明、誠實、會照顧人」等等,把它們寫下來。你還可以盤點自己的觀點,比如:「我喜歡什麼樣的電影?我喜歡什麼性格的人?我最看重什麼?」等等,從看似簡單瑣碎的小事,到重大的生活哲學,把想關注的事情全部加上去。
經過這樣的思考,你會重新認識自己。接著你可以開始行動,去做一些以前你想做,但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完成的事情。通過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行動,相信你會重啟大腦思維方式,找到內在最真實的自己。
第四步,與母親健康和諧地相處。通過上一步,你已經獲得了自身內在的力量,接下來你需要和母親一起,用一種健康的方式處理你們之間的關係。
你可以和媽媽相互竭力保持克制和禮貌,但不必急著拉近情感距離。也可以採用臨時的隔離方法,告訴媽媽你要集中精力解決一些自己的問題,所以暫時不能和她見面。
當然這麼做媽媽可能會生氣,你要堅持自己的立場,用和氣、有禮貌的方式建立起健康的底線,但不必憤怒、憎恨或防備。
此外,作者指出,你要儘可能地去發現媽媽身上的優點。你的才華、激情、興趣和知識,有可能是拜她所賜,要對此心懷感激。
第五步,用健康的方式養育子女,終結自戀的遺傳。
對有一個自戀母親的我們來說,治療的最終目的,是成為一個真誠的、完整的人。對於我們的子女,同樣應該把她當作一個真實的、重要的個體來對待,而不是自己的附屬。
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不拿孩子撒氣,不使用粗暴和羞辱的管教手段;我們要身體力行,在生活中做好孩子的榜樣,讓孩子看到我們的優良品質;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感受,鼓勵他們表達,哪怕你不同意他們的看法,去愛孩子內在的品質,而不是她做了什麼。
以上5個步驟,就是自戀母親的治癒之路。當然,治療是持續終身的,沒法一蹴而就,我們要給自己足夠的耐心,來發展出那個堅強、自立、仁愛的自我。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:
給自己的最大的禮物,就是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。
以上就是這本書的精華內容。
母愛在我們的文化中是被理想化的,「母親」這一角色,似乎天生就自帶光環,只能被歌頌。誠實地審視或者討論自己的母親,顯得自私自利。
好在隨著認知的開放,原生家庭對於孩子成長的重大影響,被越來越多的父母所認可。
誠然,我們沒有辦法去逆轉我們的原生家庭,但是通過對母性自戀的認知,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母親和自己,了解我們以往生活不和諧的源頭,從而對症下藥。
龍應台說: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:不必追。
願我們都能表裡如一,成為完整的自己。身為女兒,能接納自己、對自己的媽媽報以感恩之心;身為媽媽,能擁有愛的能力,給孩子以溫暖的港灣。
作者簡介:元罄,寶媽,兒童專註力老師,慈懷讀書會簽約作者,千聊聽書籤約作者
《母愛的羈絆》:愛孩子的正確方式,是成為完整的自己
在很多年輕的媽媽身上,不難看到這種現象:懂賞識教育,知道孩子需要鼓勵,然而當看到孩子拖拉、磨蹭、反抗等不符合自己預期的行為,總是怒火中燒,忍不住大吼一番。之後心生愧疚,然而下一次依然如此。在暴怒和內疚感的反覆交替中,媽媽們精疲力竭。
學習了很多教育方法,卻還是沒辦法成為一個親和慈愛的母親。那麼除了方法,在親子教育中,我們缺少的到底是什麼呢?
《母愛的羈絆》這本書告訴我們:把自己和孩子,尤其是女兒,當成獨立的、完整的個體來對待,正是我們所缺乏的母愛方式。
心理學家弗洛姆說:我們可以在母愛中發現自戀的因素。因為母親一直把孩子視為自身的一部分,所以她對孩子的愛和痴迷可能是對自戀的一種滿足。
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,有自戀傾向的母親,會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,而並不是獨立的個體,這必然會帶來親子關係中的種種矛盾。
《母愛的羈絆》這本書,正是對自戀型母親的全面解讀。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母親,所面臨的種種困惑,以及在親子關係、特別是母女關係中,自戀媽媽給孩子帶來的種種傷害。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如何逃脫母親負面情感的掌控,打破代代相傳的魔咒,成為完整的自己,並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本書作者卡瑞爾·麥克布萊德,是美國註冊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,已有28年的心理諮詢實踐經驗,是治療家庭問題方面的專家。近十幾年裡,麥克布萊德博士主要從事有關自戀家長對孩子影響的研究,已經成功解決了許多此類問題。
同時,作者自己的媽媽就是位自戀者,書中涵蓋了作者自身的掙扎經歷,以及多年來和成百上千位受折磨女兒的訪談。寫這本書時,作者的媽媽剛開始有過疑慮,但最終選擇了支持,這也使本書更添可信度。
接下來,我將從以下三個部分,來為你解讀這本書的主要內容:
第一,什麼是母性自戀;
第二,母性自戀的影響;
第三,如何治癒母性自戀的傷害。
一 母性自戀,自我為中心的魔咒
也許你有這樣的經歷:當你委屈地告訴媽媽自己的遭遇和傷心,想要一個擁抱,得到的卻是嗤之以鼻的指責和說教。當你精心打扮,歡呼雀躍地向媽媽展示自己的美好,卻得到一句惱怒:穿成這樣,別人怎麼看你!
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你,並過分在意別人的想法,這正是自戀型特質之一。
作者卡瑞爾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臨床工作,發現這些讓人抓狂的行為,其根源是一種叫作「自戀」的心理問題——確切地說,是母性自戀。
作者發現,如果一位媽媽生了女兒,那麼她會把女兒看成自己的延續,就像自己的「複印件」一樣。對自己的兒子,則很少有這樣的心理。
自然而然,那些有自戀特質的媽媽,因為自己極度缺乏情感上的呵護,並且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,所以她們沒有辦法,做到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女兒,提供情感上的支持。
那麼,怎麼能判斷一個人是否自戀呢?作者告訴我們,通過觀察一個人在生活中的表現,就可以作出基本的判斷。
自戀的媽媽通常覺得自己獨一無二,並且無比重要。
她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最好的,常常誇大自己的成就、才能和專長,使自己顯得高人一等。同時覺得自己只能被高端人士理解,也只應和這樣的人在一起。
外出就餐時,我們會發現,有些女士對待服務員就像對待奴才一樣,這就是典型的自戀特質。如果她有臨時的需求,比如要換一道菜,也覺得服務員應該隨叫隨到,自動遵照他的想法去做,至於服務員有沒有空,其他客人是不是在排隊,都是不存在的問題,所有人都應該優先解決她的需求,她認為自己享有特權。
自戀的媽媽還會專註於那些關於成功、權力、才華、美貌和理想愛情的幻想,同時很享受別人誇張的肯定和崇拜。
就像書中的例子:瑪麗的媽媽經常談論她自認為重要的客戶們,怎樣依賴她,如何誇讚她,還覺得自己會馬上被電影的攝製組看上,走上人生巔峰。同時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,都必須得到你虔誠的讚美、感激和恭維。
此外,自戀的媽媽缺少同情心,並且習慣剝削利用他人。
她不願了解或認同別人的感覺和需要。比如對你說的任何事情,她總是不停地糾正你、批評你,或者鄙視你。和她交往的人,都是能幫她達成目標的人,一旦你對她來說沒用,便不會再理你了。
最後,自戀的媽媽傲慢、目中無人,並且嫉妒成性。
她覺得自己沒有朋友,是因為別人都嫉妒她,當然他們也自視甚高。比如:傑基的媽媽只允許她結交富裕家庭的小孩,因為她覺得大多數人都配不上她優秀的孩子們。
以上特徵,就是自戀型的媽媽慣常的表現。作者認為,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一些自戀的特質,但如果一位母親表現出的自戀特質越多,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多。
只有當一個母親,自己擁有自信、自愛和自我認識時,才有可能和自己的女兒之間保持平衡的關係,並幫女兒培養這些品質。
好的母親能在寬嚴之間維持適當的平衡。生活在中間地帶的女孩,會發現她的才華、激情不斷成長,她的情感得到認可,受到尊敬。
然而多數自戀母親,忠實於代代相傳的,扭曲的愛的方式,她們要麼過度履行自己的職責,試圖影響、控制女兒生活的方方面面,作者稱她們為事必躬親型母親;要麼履行得不夠,不給女兒提供足夠的指導、情緒支持以及情感共鳴,作者稱為心不在焉型母親。這兩種母親都沒有能力發展健康的母女關係。
誠如作者所說:我相信幾乎所有的母親都對女兒懷有良好的意願。不幸的是,有些母親無法把這些意願,轉變為體貼的支持,幫助女兒應對生活。即便心懷好意的母親也有可能做錯事,不經意間傷害到一個無辜的孩子。
對成長在非健康母女關係中的女孩來說,要想建立健康的戀愛關係,做出滿意的職業選擇,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位優秀、慈愛的母親,必須先跨越一系列痛苦的障礙。這些女孩們到底會承受什麼樣的痛苦呢?
二 心靈創傷,缺乏認可的後遺症
自戀母親的女兒,打出生起便在吸收這樣的觀念:「我有價值,是因為我做了什麼,而不是因為我是怎樣的人」。長大後,這一強有力的信條會讓我們做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:高成就動機型和自我破壞型。
如果你是高成就動機型女兒,你會無法喜愛自己的本性,而是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相應的成就上,以此來向母親和世界證明自己有多優秀。
也許你會說,這不是人人羨慕的女強人嗎?但作者告訴我們,這樣的女人,只是徒有女強人的外表,內心卻並不因自己的多產和成就而感到滿意,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做得還不夠好。
作者卡瑞爾自己便曾是這種類型,她不斷地爭取更多——又一個學位、又一個商業創意、又一個重點工程,但即便這樣做,她還是覺得若有所失。
在生活中,高成就動機型女兒不會照顧自己。她們往往瘋狂地工作,像染上鴉片一樣成癮,並且停不下來。
不可避免,她們的身體會出現健康問題,怠慢自己,怠慢親近的人。
拚命工作的源頭,在於她們無法肯定自己的成就。她們害怕給自己肯定,如果偶爾為之,便會覺得自己驕傲自大。她們相信自己之所以成功,並非源於自身的能力,只是運氣好而已。
此外,她們過分依賴他人的認可。由於在早年生活中得不到認可,又沒有自我內部認可的能力,於是會以努力奮鬥,來獲得他人的讚賞,而為了持續性的得到讚賞,她們只能不斷超越。
高成就動機型女兒還有一個雙胞胎姐妹,叫自我破壞型女兒。
之所以說她們是雙胞胎,是因為她們的心理和情感問題是一樣的,即得不到媽媽的肯定和認可。只是她們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,形成了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。那麼她們到底哪裡不一樣呢?讓我們一起來看看。
不同於高成就動機型女兒用工作來麻痹自己,自我破壞型女兒,是用各種成癮物來麻痹自己。她會用酒精、藥物等東西來麻痹自己,應對自己的不快、悲傷和空虛感。然而這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,只會反過來強化自己一文不值的感覺,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。
另外,自我破壞型女兒也會不斷地依賴他人。作者認為,如果孩子無法依賴自己的母親,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尋找替代家長。為了得到被照顧的感覺和安全感,她們會試著讓朋友、親戚、愛人、夥伴,甚至是社會來照顧他們。比如,用不合適的戀愛關係來填補情感的空白。
對自我破壞型女兒來說,如果媽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,那她也會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,而且很無能。她會內化這些消極觀念,選擇把憤怒發泄在自己身上,破壞自己的努力。以這種方式對媽媽說:「看到了吧?事實證明我沒法成為你想讓我成為的那種人!」
以上是本書的第二部分內容,現在你已經理解了母性自戀怎樣影響女兒成年後的生活。接下來讓我們踏上恢復健康之旅。
三 找回自我,成為完整的自己
作者用「毒刺」來形容母性自戀帶來的母女關係問題。那麼如何拔出這些毒刺,修復親子間的傷痕呢?作者給我們的方法分為五步。
第一步:接受自己內在的感受,允許自己充分體驗悲傷。
母親經常被視作愛、安慰和同情的最可靠來源,而如果你的母親沒有給你這些東西,你很可能不願意麵對自己的實際感受。因為自戀媽媽的女兒,從小便被要求壓抑自己的情感。
現在你必須承認:媽媽是個自戀的人,沒有給你所需要的愛。接受這個現實的過程中,你也許會以傷心、生氣甚至憤怒。
對這些情緒,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,讓縱情地哭泣、大叫、打枕頭,或者其他可以釋放情緒的舉動。此外還可以隨時以日記的形式來記錄。
第二步:在心理上,從母親身邊獨立出來。擺脫以母親為中心的狀態,是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、發展自己個性的唯一方法。
我們需要弄明白,你的媽媽,是怎樣把自己的感情,投射到你身上的。這聽起來有點拗口,簡單來說,就是當媽媽因為自己情緒失控,發火的時候,你要知道,自己沒錯。當媽媽對你惡意地指責和貶低時,要堅守住自己最初的想法,並且不去反擊。
不可避免,你心裡還是會有一些負面觀念蹦出來。當腦海中出現類似「我做的還不夠好」「我真沒用」這樣的觀念時,你要作出反駁,告訴自己,這不是真的。
第三步:建立真實的自我意識。這一步的核心是丟掉那個媽媽希望你成為的人,找到內心深處真實的自己。
作者認為,你可以客觀地去回顧,以往被自己忽略掉的優點,比如「我聰明、誠實、會照顧人」等等,把它們寫下來。你還可以盤點自己的觀點,比如:「我喜歡什麼樣的電影?我喜歡什麼性格的人?我最看重什麼?」等等,從看似簡單瑣碎的小事,到重大的生活哲學,把想關注的事情全部加上去。
經過這樣的思考,你會重新認識自己。接著你可以開始行動,去做一些以前你想做,但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完成的事情。通過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行動,相信你會重啟大腦思維方式,找到內在最真實的自己。
第四步,與母親健康和諧地相處。通過上一步,你已經獲得了自身內在的力量,接下來你需要和母親一起,用一種健康的方式處理你們之間的關係。
你可以和媽媽相互竭力保持克制和禮貌,但不必急著拉近情感距離。也可以採用臨時的隔離方法,告訴媽媽你要集中精力解決一些自己的問題,所以暫時不能和她見面。
當然這麼做媽媽可能會生氣,你要堅持自己的立場,用和氣、有禮貌的方式建立起健康的底線,但不必憤怒、憎恨或防備。
此外,作者指出,你要儘可能地去發現媽媽身上的優點。你的才華、激情、興趣和知識,有可能是拜她所賜,要對此心懷感激。
第五步,用健康的方式養育子女,終結自戀的遺傳。
對有一個自戀母親的我們來說,治療的最終目的,是成為一個真誠的、完整的人。對於我們的子女,同樣應該把她當作一個真實的、重要的個體來對待,而不是自己的附屬。
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不拿孩子撒氣,不使用粗暴和羞辱的管教手段;我們要身體力行,在生活中做好孩子的榜樣,讓孩子看到我們的優良品質;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感受,鼓勵他們表達,哪怕你不同意他們的看法,去愛孩子內在的品質,而不是她做了什麼。
以上5個步驟,就是自戀母親的治癒之路。當然,治療是持續終身的,沒法一蹴而就,我們要給自己足夠的耐心,來發展出那個堅強、自立、仁愛的自我。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:
給自己的最大的禮物,就是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。
以上就是這本書的精華內容。
母愛在我們的文化中是被理想化的,「母親」這一角色,似乎天生就自帶光環,只能被歌頌。誠實地審視或者討論自己的母親,顯得自私自利。
好在隨著認知的開放,原生家庭對於孩子成長的重大影響,被越來越多的父母所認可。
誠然,我們沒有辦法去逆轉我們的原生家庭,但是通過對母性自戀的認知,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母親和自己,了解我們以往生活不和諧的源頭,從而對症下藥。
龍應台說: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:不必追。
願我們都能表裡如一,成為完整的自己。身為女兒,能接納自己、對自己的媽媽報以感恩之心;身為媽媽,能擁有愛的能力,給孩子以溫暖的港灣。
作者簡介:元罄,寶媽,兒童專註力老師,慈懷讀書會簽約作者,千聊聽書籤約作者